很多人有一種觀念就是香港腳很難根治,其實這種說法對也不對,造成這種認知主要原因有二。1.判錯病用錯藥,很多人腳上皮膚一有狀況就自行認定為是香港腳,自行購買成藥處理,然後因為判錯病用錯藥就以為香港腳都治不好。2.即使真的是香港腳,卻沒有依照用藥指示確實用藥,無法斷根,更甚是拖延病情轉為慢性變得更嚴重。

甚麼?香港腳是千面女郎??

香港腳在症狀表現上其實是有許多不同的型態。香港腳的學名是足癬,它是由真菌(舊稱黴菌)感染趾縫、足側或足底皮膚面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皮膚病。

一般最常見的香港腳型態,就是脫皮型,尤其是第四、五趾間的地方最易受感染
症狀是在趾縫間呈細碎的脫皮,在腳底偶爾也會有偶發的脫屑,這型的香港腳常會有癢感,只要對症下藥,很快就好,嚴重時才會出現發紅、脫皮、痕癢、糜爛的變化。

 

另一種水泡型香港腳,症狀是在腳掌出現一顆顆小水泡,常常會有癢或灼熱感,有些會融合在一起形成較大的水泡或變成膿泡。水泡破掉後會滲出液體跑出來,嚴重一點甚至形成潰爛狀。水泡型香港腳很容易與汗皰疹混淆。只不過差別在汗皰疹通常也會長在手上,而且汗皰疹不是經由感染,它的發病原因至今仍不明。

最後一類稱為角化型,腳底呈現乾燥、粗糙、硬化、脫皮,是屬於慢性的香港腳,較難治療。這一型的病人通常不會有搔癢的症狀而忽略自己可能患有香港腳,最後病菌波及趾甲,導致變成頑強難根治的灰指甲。

 

一擦就不癢  延誤治療黃金期

腳的皮膚疾病有太多種類,如濕疹、接觸性皮膚炎、乾癬……等,並不是只有香港腳。更何況單單一個香港腳,不同的臨床表現,治療方法就不同。而各種不同型的香港腳加上這些林林總總的其他疾病,有時即使是皮膚科醫師,也需要專業檢驗的輔助,才能確定診斷、對症下藥。
 

成藥若添加類固醇可止癢卻破壞皮膚免疫力

治療香港腳是針對真菌(黴菌)用藥,但成藥多為複合性配方,裡面針對黴菌的有效成分相對不足,也有很多是添加了類固醇與抗生素。類固醇可以迅速消炎止癢,病患就誤以為這種藥有效,但不久就會發現其實脫皮紅腫的症狀還是一直存在,病灶範圍也沒有縮小,這就表示黴菌仍然存在,而且持續生長。再者,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會降低皮膚免疫力。

 

即使用對藥也不能自行停藥

即使治療藥物非常有效,但也可能因為使用方式錯誤,造成無法斷根反覆發作。門診中發現許多患者誤以為腳不癢了就表示痊癒了,然後自行停藥。但其實治療完整時程通常超過1周,很多人擦藥3天後不會癢了就以為痊癒不必再擦藥,其實此時很有可能患部仍然會紅、脫皮、長水泡,應持續使用藥物,直到症狀完全消失,或經醫師診斷後認為才可停藥,切勿自行停藥。

 

不能只擦在症狀局部  要擴大預防

擦藥的範圍,也不能只擦趾縫,應整個腳部包括腳掌、腳背都要擦。因為腳掌有皺褶,會藏匿黴菌,而腳背也可能因鞋襪都不透氣而感染黴菌。現在已經有液狀噴劑可以提供患者更方便又有效的用藥選擇。



邱成湦皮膚專科診所
電話:(02)2938-2288
傳真:(02)2938-5597
地址:116 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163號1樓
map
文山區邱皮膚科  

arrow
arrow

    邱成湦美麗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